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7章 201. 儿女 (第3/3页)
件。” “啥个条件?” “她说他们村里有个风俗,死了老公后,女人不能再嫁,今后他们走了,才能得到全部遗产。如果我想再嫁,没遗产不说,儿子也不能带走,他们要传宗接代的。” “那你急个套想?” “这事回去再慢慢交想。” “我看你儿子的爹爹、奶奶年纪不小了,肯定没啥收入了,那日子怎么过?” “那不用担心,他爸有笔20多万的赔偿金,服装厂、门市部转让,平时积蓄,还有一幢四层楼的房子,下面做营业房出租,上面除出两间自住,其他也出租,每月有三四千块的收入,村里也有股权分红,100万是有的,经济上倒是没问题。” 火车轰隆隆地驰骋在浙中平原上,这沿途的风景阿明太熟悉了,即便闭上眼儿也知道到哪一站了。尤其是与糖瓶儿那一次一起去进货,他这生世也不会忘记。 “唉!车轮载走了我卖布的三年光阴和三年希望,到头来还是妻离子散,一无所有。”阿明望着窗外的景色,不免感慨。 他是陪小钟回金华乡下看她的父母亲的。那是靠近东阳的一个小山村,稻田里正在插秧,一块块水田犹如一面面洁净的镜子,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秧苗田里的秧苗整片整片的,青青的醉人,而移插到水田里的青苗稀疏而又整齐地排列着,像无数婀娜的少女在春风里翩舞。布谷鸟、喜鹊儿的叫声从山麓里、田埂间的树上传出来,与农田的景色交织成一幅声色俱全的美丽动人的插秧风景。 小钟家的老房在一个长满了茅草的小山坡边,泥墙瓦面,破旧得不能再破旧了,要不是还有几根剥蚀的老柱子撑着,几乎要倒塌了。稻草柴禾、箩箩筐筐堆得乱七八糟,石阶上布满了厚厚的青苔,有一只几个月大的黑一块白一块的小狗儿见人来,汪汪地叫两声,然后就逃进屋里去了。 阿明踏进门槛去,看见一个老妇人正给一个在竹躺椅上半躺着的老头子喂玉米糊。那老头子背后垫塞着棉被和枕头,艰难地张开嘴来吞食,两只眼睛没有光彩地盯着他俩看,然后点了一下头。他便是小钟的阿爸,瘫痪已好几年了,全靠老婆照顾,而经济来源则靠在金华城里打工的儿子。 小钟的姆妈看见女儿回来,紧紧地握住她的手,高兴得说不出话来,眼泪水簌簌地直淌下来。他们说的是土话,阿明不甚听得懂,便将200元硬是给了小钟妈,然后坐在门口的竹椅子上抽起烟来。 眼前是一片高高低低的已插有秧苗的水田,对面的小山丘上有几朵白云缓缓地飘过来,鸟儿停在破檐上叽叽喳喳,那条小狗儿跑了出来,张着大眼在他旁边转了几转后,就在他的脚旁蹲伏了下来,舔着自家小腿儿上的细毛。阳光从老树的叶儿间漏洒下来,暖暖的,照着那些在青石板上爬来爬去忙忙碌碌的蚂蚁。有几只鸡儿抖扇着翅膀,在阶前的草丛里悠悠地走来走去。屋侧有一条很小很小的山沟,流水潺潺地下来。一股股猪牛粪儿的气息随着清风而来,阿明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难闻。 “阿明,城里是不是比乡下好多了?” 晚上,阿明他俩睡在老房的边厢里,透过积满灰尘的窗子可以看到林间上头的星星,而山水的声音则更叮咚了。 “苦,太苦了!” “想不想老了到这里来度晩年?” “不来!不来!” “阿明,这里空气好,不像城里介多烟囱,被污染了,灰蒙蒙的天气多,我们自家种点蔬菜,绿色食品,吃着放心。” “这里冷冷清清的,没娱乐,住不了十天半个月,我就要逃回去的。” “嗨!阿明,跟你开开玩笑的!我想在城里跳舞跳到老呢!” “等我们还没老,说不定舞厅都关门了。” “那我们就到公园里、广场上去跳!” 【注释】 1凉瀴瀴:杭州话,有些凉丝丝、冷冰冰之意。 2打懒皮:杭州话,偷懒、逃避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