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6章 番外一百九十四 万贞儿与皇上 (第3/7页)
的鬓花,臂上挽着那只蓝花色布包袱。 皇太子泪眼婆娑,万般无奈地转身,垂着双手,步履蹒跚一步步向宫门内走去。他的背影在宏大而阴森的午门城门洞里,显得微不足道,他前方门洞尽头处,露出紫禁城内宫门大殿的鲜艳色彩。 两人向各自方向走出几十步远,然而,多年患难相依、难以割舍之情,使他们不约而同、情不自禁地回首一望,在蓦然回首看到贞儿也在回首相望的那一刻,皇太子突然转身向贞儿跑来,大声喊道:“贞儿!” 这二字在端门和午门间的广场上余音回荡。万贞儿回身呆呆地站着,望着跑过来的皇太子,挽着包袱的手臂垂了下来,包袱掉在地上,然后前行两步相迎。两人相拥,皇太子放声大哭:“贞儿离去,我便不能活啊!” 他们穿过午门,向北望去,白色的汉白玉“内金水桥”横在前面,由中间的“御桥”,两边各两座“王桥”及“边桥”共五座桥组成。桥后是宏大、空空如也的奉天门广场,广场尽头的正中央是奉天门,两旁有西角门和东角门,三座宫廷大门尽显皇家气派。虽然这些皇家建筑高大宏伟、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但在太子和万贞儿眼中,它们又是如此生硬、冰冷空荡、了无生气。走上王桥,万贞儿在右,手臂上还挽着那只包袱,太子在左,他用右手紧紧地挽着万贞儿的左臂,缓步向奉天门方向走去。 太子和万贞儿自左翼门步出外廷,沿着斜道向下左行,他们后面是文楼,文楼后有数棵高大古松树。此时,已年二十四岁的覃昌已然和他们走在一起,后面有一群中官跟随。 离开皇宫已整整五年的皇太子四周张望,追寻童年记忆,万贞儿与覃昌边行边谈。 覃昌说道:“太后指示太子殿下回宫后居清宁宫,以就近读书之文华殿。恐太子殿下及万姑娘出宫多年,对宫中生疏,太后又派我今后在清宁宫侍候。太后心中思念,请太子殿下及万姑娘先去仁寿宫见面,之后回宫更衣稍事歇息,再往拜见皇上。” 紫禁城仁寿宫宫门内,已年五十九岁,身着盛装的孙太后由一位宫女扶着,在宫门内踱来踱去,面露焦急之色。 覃昌快步自宫门进来,见到孙太后行礼道:“太子殿下即到。” 正说着皇太子和万贞儿已自仁寿宫宫门进来,在孙太后面前欲行大礼。 孙太后连连摆手:“进去行礼未迟。太子先快过来给我看看。”皇太子跨步上前,被孙太后一把搂在怀中。 孙太后抚着皇太子的头,满面慈爱笑容:“五年未见,快长成人……”一语未尽,眼中泪珠断线而落,她伸手将站在一旁的万贞儿拉了过来,三人相拥。 仁寿宫偏殿之内,孙太后亲热地抚摸着坐一旁的孙儿的脸颊,口中不断叨念:“这回好了!这回好了!” 万贞儿在旁为他们斟茶倒水,场景又回到了旧时模样。太后不断询问太子这些年在宫外之事,太子一一答上,太子答不到的,万贞儿代答。一晃不觉就是一个时辰,倒是孙太后先说:“今日重聚,再不分离,往后日子长着呢,贞儿你先陪殿下往清宁宫安顿吧。你受命于危难之中,多有艰辛,未负我嘱托。” 万贞儿先自袖中取出那只红漆首饰盒,恭恭敬敬双手放在孙太后身旁的杌上,然后在孙太后面前下跪道:“自土木堡之变至今,已是八年。全凭先皇在天庇护,太子殿下几次逢凶化吉,将来必洪福无限。太子聪颖良善,国家之幸。贞儿受命照料太子,不曾敢有一日懈怠。今太子殿下长成平安归来之际,未敢忘记太后殿下当年之言:待太子长大,贞儿便回仁寿宫。贞儿恳请太后许我继续服侍太子殿下数月,这许多年,唯贞儿方熟知殿下生活秉习,为太子安康计,待贞儿将太子日常习性同东宫中官、宫女交代清楚,太子亦同他等熟悉之后,贞儿再返仁寿宫……” 这时,皇太子的声音也响了起来,原来他也跪在太后面前:“孙儿这些年令皇祖母多有担忧,心中十分不安。今时见到皇祖母康健,心中喜悦。自襁褓之间,孙儿便由贞儿照顾,之后几经险恶,又有贞儿保护。五岁时贞儿孤身陪我出宫,艰险之间将孙儿带大。今时若无贞儿在侧,孙儿便自觉惴惴不安,请求皇祖母许贞儿长期保育孙儿,以便孙儿心无旁骛,努力读书,不负皇祖母厚望。” 皇太子对皇太后这番话,实属万贞儿意料之外,使她有些惊惶,毕竟这是五年后太子第一次见到皇太后,但她见太后露出慈祥的笑容说:“当年我确有说,待太子年长后,你便回仁寿宫我跟前。但其实那时是恐怕你自幼在我身边惯了,不愿前往咸阳宫,方有此言。今时你同太子共患难这许多年,太子已不愿同你分离,我也期望他身边有亲信之人照顾,今日团聚,乃千秋幸运,太子之请,我欣然允诺。只要你贞儿愿意,今日起你便是太子东宫的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