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在黎明之前呼唤我_第242章 番外二百二十九 梦回唐朝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2章 番外二百二十九 梦回唐朝2 (第2/9页)

瞎。这招杜绝了城里的不稳定因素,增强了军民的归属感,提高了自身的防御力。
  第三把,开仓放粮。这粮不是说放就放的,要很有勇气。因为粮仓是国家的,是皇帝的。未经朝廷允许这么干的话,御史随便参一本,皇帝不高兴的话也是要砍头的。干这件事要符合两点主要条件:第一条,确实是情况需要,形势所逼,迫在眉睫,干完后要写份详细的报告(奏折)说明前因后果;第二条,也是最重要的,中央要有人。所谓朝廷有人好做官,如果中央大都是你的政敌,没人为你的行为鼓掌,都持反对意见,认为还没到紧急情况,该行为没有必要的话。那么,恭喜你要完蛋了。历史上的皇帝,除了少有的几个比较英明神武,有自己的主见外,其余大部分都是耳根子软的。唐懿宗绝对不是他祖宗唐太宗那样的少数几位英明神武皇帝,所以如果大家都说你做的不对,积毁销骨,最后即使剿匪成功,下场也好不到哪去。开仓放粮这事隋朝名将张须陀干过,他符合上述两条。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张须陀为齐郡(山东济南)一把手,正逢隋炀帝用兵高句丽,使百姓失业,饥荒严重,粮食飞涨。张须陀怕引起百姓暴动,决定开仓放粮。当时手下还劝他:“必须等陛下的命令,不能私自放粮的,要不后果很严重。”但张须陀认为皇帝远在高丽,而当时又不像现在,人在地球另一面也是一个电话,一分钟请示完毕。一来一去汇报请示要将近一年,等收到指示黄花菜都粮了:百姓不是饿死就是要因为暴动被打死埋坑了。所以和属下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后果我来承担。于是先斩后奏,开仓放粮。这的确是事情紧急,最重要的是张须陀是隋炀帝的爱将。隋炀帝这人,虽史书上都说是有名的暴君、败家子什么的。实际人品却值得后人推敲,至少他这事处理很大度,对爱将行为作出表扬,而不是拉出去咔擦。
  老油条郑祗德或许压根没想到,或许想到了,但他不敢,因为他是“懦夫”。
  王式想到了,他敢。因为他也符合上述两条。第一,他朝廷有人,大家看他的档案就知道。抛开家族支持不说,宰相夏侯孜是他的坚定支持者,当权太监集团这时也还没有和夏侯孜闹僵,不会落井下石。第二,他分析了下,贼军为何短时间内就能聚集将近三万壮丁,这还不包括妇女儿童。除了少部分真是些山贼、土匪、绿林等混黑的亡命之徒乘机捞一票外,其余90%都是因为国家政策过错导致流离失所的无业流民户。这些人造反的原因很可怜,也很简单:仅仅是为了一家老小有饭吃,能活下去。
  前面讲过,裘甫每攻下一个县城都会开仓放粮,把饥民吸引过来。但他们其实是真的不想从贼的,他们对这个朝廷这个国家还有感情,前提是只要朝廷肯给他们一条活路。王式不是个只懂理论知识,纸上谈兵的人。这些年的从政经历使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现状、心态都看的很清楚,对这些盲从百姓也很有怜悯心。针对这些情况,王式对症下药,来了个釜底抽薪。他不但开仓放粮,把一些犹豫不决要到哪边领公粮的观望群众拉了过来。还对从贼的遗留家属做政治思想工作,拍胸脯保证只要浪子回头,弃暗投明,政府保证不秋后算账,还解决工作。这招在根本上瓦解了义军的形成基础,降低了义军的攻击力。
  王式不但在越州城放粮,还命令周边县城都开仓放粮。有部下担心粮食都放了,自己兵吃就不够了。王式直接怼了过去:“执行命令,这不用你操心。”
  三把火,第一把增加己方的攻击力,第二把火增加己方防御力,第三把降低对方的攻防。此消彼长,成效就来了。
  没几天,裘甫三十二队其中的两名队长洪师简和许会能就率众来降。王式很高兴的迎接了他们,大意说:“欢迎大家弃暗投明,重新回到国家的怀抱。没什么说的,点赞。这里永远是你们温馨的港湾,但要升官,总得表示表示,做点贡献,要不其他部下会不服气的。”两位队长一听,明白了,这是要交投名状。到这时不答应也要答应,路已不可能回头,也不想回头。要不先锋当不成,就先亡了。于是王式任命两位队长率队为先锋调转枪头就和以前的战友干架去,自己部将做后应,喊喊口号加加油。降兵降将为得到新老板表扬,表现很卖力,干了几百前战友,获得了王式的大力表扬。这一来,王式多了2000多兵,裘甫少了将近3000兵。
  双方小规模、多方向的接触战正式开打。王式从各军团和当地民兵团挑选了四千强壮的士兵,分几路像一枝枝利箭般插向义军。王式和士兵约法三章:
  1、不管困难还是容易,都不得争抢友军的任务,不得焚烧老百姓的房子,不得杀平民冒领军功;
  2、只歼首恶,附从的都不追究,不得滥杀俘虏,尽量招降;
  3、剿匪得到的钱财战利品,政府不过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