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_第17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节 (第7/8页)

道之圆机。若能执大象而处世应俗,修心炼己,随时顺理,动静合宜,即可见天下万物的生息变化,无处不是大象之妙,天下万事的吉凶祸福,无不是大道的流行,又无不归往于大象之“一”中。

    ??所谓“往而不害”,是说圣人执大象行无为之道,治天下不劳民,不失政,不聚敛,不黩武,众生万物各归其性,天下归往大象,国安家宁,而致太平。能执大象治身心,则不害性命,性静而精神愉快,身安而健康长寿。这些都是“往而不害”之义。大象既往而不害,家国天下,自然安平康泰,共乐享盛世。无所不安,无所不平,无所不泰者,皆是执大象之妙也。故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逢吉庆喜事,与人欢聚宴会者,谓之“乐”。贪世美味者,谓之“饵”。匆匆过路的行人,谓之“过客”;止于旅店暂住一宿,谓之“止”。

    ??“乐与饵,过容止”,此两句话的含意,是比喻不能常久之事。太上见世人不能行大道、执大象,迷于尘世,贪图享受。沉迷于酒肉穿肠,贪图于荣华享乐,心灵昏昏噩噩,不明人生真谛,不珍惜来之不易的人身。终日追名逐利,崇尚外表虚华,庸庸碌碌,好象匆匆来去的过客一般,因而发出深深的感慨。人生在世的时光短暂,不过转眼而已,岂能长久乎?

    ??人生如梦,人生就是一台戏,不可认假为真,更不可抱假弃真。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借假修真”。假肉身这个四大假合之体,求证自己本性之真,终而达到性命圆成,修假成真,与天合一。故前辈告诫曰:“人身难得今已得,此生不修待何时?”

    ??世界就是一个积情的大场所,世间人皆被七情六欲所困。“乐与饵”都是造生孽因的根源,凡人自食其苦果而不自知。是故情浓于妻,则毕世牛马;情炽于名利,则终身被缰锁羁困。故古之达人高士,都视世俗如仇。人若能乐美于道,则可执一而留止。一者,道也。能守一、抱一,即可得此“一”。《太平经》说:“一之为本,万事皆行。子知一,得一万事毕矣。”又说:“守一之法,乃万神本根。”河上公以“一”释“过客”,以“过客”喻道,道周流不息,犹如过客一般。

    ??世俗社会,犹如一个大染缸。修真者大都混迹世俗,身处物欲横流的污泥浊水中,七情六欲的干扰尤为剧烈,身心时刻被物欲所熏染。如何正确对待世俗,居俗而不染俗,在尘中而脱尘,像莲藕那样的风骨,深植于污泥而不被污染,反而从中吸取营养,一支独秀,洁白无瑕。莲藕心空,故处污泥而不染。

    ??人若心空,即不染浊流。修真者身边随时都有阴邪浊流的影响,但不能为外界所动,不被“乐与饵”的华表所引诱,不为世俗邪恶势力所动摇,不为酒色财气、名利是非所眩惑,正直无邪,心净如水,志坚如钢,必然能到达既定的大目标。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大道之味,非世味可比。世有五味,酸甜苦辣咸,对应五行。道味天然,本质淳朴,未染五行五味的浊性,故而出入于口,淡然无味。味虽淡,却具有先天之造化,含有太极之本体,故能亘古亘今,其味不改。

    ??人能淡泊明志,知此淡中之味,则大道即在心,道味即在口。淡味流通,可知天地之始终,可知万物之纲纪,可知生死之来去,可知人事之吉凶。登仙入圣,皆是淡而无味之验证,绝非世俗浊腥秽臭,酸辣苦甜咸等浊味,以及世俗人生的百味千味之可比。

    ??有道之人,对于世俗间的“乐宴饵”之事,皆是淡而化之,远而避之。先辈所云的“君子之交淡如水”,说的就是有道之人,以真诚之心待人接物,在“清茶一杯”中,体现出的道味与道情。这种真情看似淡然,却浸透着浓浓的道味之香,远比世俗间那种散发着铜锈味的物质厚礼,更为可珍可贵。

    ??人之食蜜,偏口皆甜,舌有余味。道言之味平淡,世人皆不喜欢。秽言污味熏心,却总有人乐而受之。道言道味净神,秽言腥味害心。正邪之味,尝受有别,仙凡有辩,其味不一。世人多是好浓厌淡,食则香辣腥臭,味则愈浓愈好。貌则浓装艳抹,愈华丽奇异愈俏。乐则狂颠放荡,愈剌激愈满足。此皆是不识道味,损精耗气,损性害命,失去中和之道。如此贪婪世味,枉费来之不易的人生宝贵机缘,实是不可取之味也。

    ??【视之不足见,】

    ??“视之不足见”,大道不仅淡而无味,而且又视之不可见。对于常人来说,世间万物,凡有形有象者,可以外表之形而观之;凡有色者,可以青黄赤白黑五色而视之。大道无迹,非形非色,虽欲视之,因为心常被见惑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