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节 (第2/2页)
只是异常,连证据都算不上。 排云纺死咬着说做善事也好,瞧着眼顺就想给他家做衣裳也罢,总能说圆了。 等宣珏上马,他二人并驾齐驱,谢重姒才问道:“三司会审的东西,这么不设防吗?谁都能看到?” 宣珏面不改色:“文澜前阵子都快在大理寺打地铺了,他听说的。” 宣珏父亲宣亭为御史中丞,而御史台本就会参与三司会审,他能听闻,不足为奇。 甚至宣珏把宣家摘得干干净净,也符合谢重姒的预期——他再谨慎不过的一个人,规矩方圆,鲜少逾矩。 可太冷静自持,多少会让别人觉得遥不可及。 谢重姒:“文澜还真是尽职尽责。” 尽职尽责的一块好砖,哪要往哪搬。 扬州城的夜浓重渺然,偶有歌声琴音逸散。半阴着的天上有乌云,而不夜城的灯火,将黯淡的云也染得五光十色。 乍一看,浓烈极了。 可苍穹色彩再浓烈,柳枝街也有些萧条,恩客寥落。 宣珏在这条街上,难得算得上热闹的一家歌楼下了马。 说热闹,也就那样,但好歹不是清冷门面,往里看,一只手数不过来。 谢重姒也下马站定,抬头望那发旧的招牌—— 莺声慢。 昔年刺史杜公,以一曲《扬州慢》闻名,词调清丽悠扬,极衬扬州城的女子绵软醇柔的嗓音。这支小调也被唱火,扬州的慢乐红极一时。 整条柳枝街,都是歌楼乐坊。一般的烟花地,肯定兼做皮|肉|生意,但这条街上还真有的店,就是纯粹听歌,里头都是清倌。 这家莺声慢就是如此。 谢重姒也有耳闻,因为京城里头那间最出名的红楼“春莺啼晓”,和莺声慢出身同处。听说是五六十年前,徒弟和师傅闹翻了,这小徒弟就带着几个姑娘,只身上京城,创了春莺啼晓,歌舞酒乐甚至青楼的生意,一店通吃。 但现在,春莺啼晓在望都生意红火,莺声慢无人问津。 可见教会徒弟,真的会饿死师父。 许是宣珏衣着打扮看上去就是有钱的主,两人刚一进门,老鸨就迎上宣珏,道:“公子要叫几个姑娘,听什么小曲儿呀?晚上夜凉,咱这还有温好的酒,也有房,在这歇夜都行!” 这年头,生意难做到这种程度,谢重姒瞧着好笑,对那群同样看过来的莺莺燕燕们,眨了眨右眼。 她是少年人游侠扮相,爽利英气,深更半夜出门,没怎么易容,脸上就有了点雌雄莫辩的艳丽。本盯着宣珏发愣的歌女们,又被她吸引了注意—— 啊啊啊这个弟弟好可爱! 宣珏见怪不怪,暂时没管乱招惹人的谢重姒,扫了眼道:“不在忙的姑娘,都叫上吧。” 老鸨没想到这俩冤大头,不仅脸俊,花银子也大方,喜笑颜开:“好好好,两位这边请。” 宣珏不紧不慢地接上后半句:“主要是为了给她开开眼界,让姑娘们别吓着人。” 突然被点名的谢重姒:“……” 并不需要。 她什么美人没见过? 不说她哥,就春莺啼晓,她上辈子都逛透了。 老鸨懂了,这是要让大家伙矜持点,就单纯听歌,别做的太出格,她连忙道:“好嘞!大家都听到了吧?贵客来了,都谨言慎行,小心伺候啊!” 其实严格来说,莺声慢不差。毕竟老字号,底子还在那。 开口一唱就见了真章,的确要比望都那些徒子徒孙们的三脚猫功夫厚重不少。 慢词唱了三四首,酒也稍稍品了些,宣珏似是有些无趣,侧首问道:“还有别的曲子么?” 宣珏敛笑垂眸时,像是尊无悲无喜的佛像,被灯火一照,清冷得生人勿近。反正没一个歌女敢向他敬酒,倒是谢重姒不想拒绝这些风尘女子们,乖巧地一口一个“姐姐”,喝了几杯。 “有有有,公子,奴给你换首。”说着,嘴里哼起来的,是塞北的小调。 宣珏摇头:“还有别的么?” 谢重姒被脂粉味熏得难受,不自觉往宣珏边上靠了靠,压低声道:“不是有事吗?” 你还真是来听小曲的啊? 宣珏抬袖,趁机用另一只手蘸酒,写了个“等”。 示意她先别急,稍安勿躁。 曲子换了一首又一首,宣珏像是终于不耐烦,道:“罢了,停吧。听来听去,不过如此。” 歌女们惶然,生怕惹了他生气,就听到宣珏无奈地道:“诸位不必惊慌,本就是带表弟出来长个见识,她京城长大,耳朵刁得很,想来乐声是入不了眼了。不过这大半夜的,也不能徒劳跑趟——诸位姑娘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儿,民俗趣事,当地逸闻,都可聊聊,就当闲谈。” 谢重姒一凛,感情是在这等着呢。 不过选在柳枝街这家莺声慢,是有什么特殊的考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