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大争_第13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2节 (第1/2页)

一千西羌重甲充任的弩兵操着弩车,透过栅栏对着缓缓行来的银盾步兵。
  马岱一声大喝:“放!”
  顿时箭如雨发,将百步外的银盾步兵方阵彻底淹没,弩箭破空声将银盾步兵死亡的哀嚎掩盖。
  “弩是一种邪恶的武器,它让我们的勇士死的毫无意义。高贵的勇士应该英勇的战死,而不是像麦子一样被镰刀收割!”
  “只有比我们还要嗜战的东州人,才会发明并制造这种邪恶的武器!”
  “他们,应该被统统消灭!”
  塞琉古从东州叛徒那里很早就知道了公孙策麾下军队善用弩,可他没想到,弩的威力会这么大!
  他的一个银盾千人队直接在弩箭的打击下,彻底被打散。这队编制可以说是彻底从塞琉古军队中抹除,这让他如何淡定?
  “此战不需要俘虏,第一军团总攻!”
  塞琉古一声令下,先赶到的银盾步兵在军团长的指挥下,以散阵突进,借此躲避先锋军的箭雨打击。
  “谁能告诉我,对面那个家伙在说什么?”公孙策戟指塞琉古,出言询问。
  塞琉古的声音很大,透过夜风,他能隐约听到,很是模糊,只能听到对方很愤怒。
  “殿下,末将懂古希腊语!”
  说话的是来自罗马的将军尼禄-布鲁图斯,准确来说应该是一个校尉,他手下罗马军队被打散,与马岱的西羌重甲混编,他本人担任马岱副将。
  “尼禄,说说看。”
  “殿下,末将只听清最后一句,塞琉古说这一战他们不需要俘虏!”
  “呵呵,哈哈哈!”
  公孙策听了大笑,大笑传到塞琉古那里,让他惊疑不定,目光在黑夜中四处探望。
  神州的文化让他着迷,他请懂神州文化的传承者为他翻译口述各种和战事相关的书,好像一本叫做《三国》的书中,很多神州将军在翻身的时候,都会大笑。与此相对的是,他的对手肯定要倒霉!
  “一个连自己情绪都控制不了的将军,怎么能和我公孙策斗!”
  “还妄言此战要将我们斩杀干净,可笑!”
  “传孤命令,此战不要一个塞琉古俘虏!对方首级,除去原先封赏,每枚首级可换五枚金币!”
  “记住,他们的脑袋只值五金币!”
  公孙策难得称了一次孤,自从他看破所谓的秦军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后,就对所谓的自称变得很随意。
  魏国货币发行在即,每枚金币重十克,五枚金币恰好一两。根据魏国此时的物价,五枚金币可以让一个壮汉顿顿吃饱,连吃一年。
  公孙策上一次西域之行,捞取了上百吨的黄金,对于这么点赏赐,他眼中就是毛毛雨。只要击破西州联军,那么他们一路征剿搜刮的黄金,还不是白白便宜了神州联军?
  “填装!”
  弩车可以连发不断,以箭匣为供箭方式,只要箭匣不空,那么弩车就能依靠杠杆原理,不断上弦激发,消耗弩兵的体力微乎极微。
  这批弩车是魏国最高机密,只有公孙策与朝阳坡上配备,其他各军都是旧式弩车,供箭方式就是那种一次射尽,从新填装的弩车。
  弩车上的箭匣被取下,换上新的箭匣,半空的箭匣由其他兵种开始填装,一箱箱的弩箭就摆放在他们身后,很是方便。
  这就是公孙策干以两千人坚守大营的最大依仗,只要他携带的二十万弩箭不尽,敌人想要靠近大营,光是弩箭就能让对方损失极大。
  “冲!”塞琉古第一军团长克雷托斯站立在战车上,身前一名卫士持盾护卫,还有一名驭手。
  银盾步兵以散阵行进到大营百步外,纷纷开始加速,回应他们的就是马岱猛然挥下的手和随后绵绵无尽的箭雨。
  以箭雨的攻击密集程度,塞琉古认为公孙策大军都在军营中,随即派遣后续赶来的银盾步兵第二、第三军团分别从两翼夹攻公孙策,本阵继续是环形枪阵守护。
  银盾步兵第一军团长克雷托斯很显目,尼禄指挥五十名弩兵专门瞄着克雷托斯射击。
  克雷托斯的战马当即被乱箭射死,驭手惨死,护卫他的盾兵被弩箭撞飞,战车失去控制,碾压了几个倒霉的银盾步兵后,车轮被陷马坑卡住,车轴断裂,克雷托斯被甩下战车。
  “射死他!”公孙策与尼禄同时下令,弩兵正在转动弩车的时候,牛霸先与叶轻舟同时发箭,刚刚站起的克雷托斯被两道利箭贯穿胸口。
  摇摇晃晃的克雷托斯指着先锋军大营,吐出几个字:“卑鄙!”
  然后轰然倒地,被周围银盾步兵组成龟甲阵运回本阵。
  在古希腊,战争和春秋时期差不多,是贵族和勇士的权利。双方都是有身份的人,流行单挑。
  后来枪阵集团战术出现后,也是兵对兵,将对将,泾渭分明。
  克雷托斯本以为自己不会成为弩箭的打击对象,没做多少防备,于是彻底在这里悲剧了。
  而来自罗马的尼禄,对于自己的做法没有任何的内疚。
  古代的西州,罗马人之所以能一统西州,凭借不是他们平均不到一米六的身高,而是他的集团化战术,以及各种先进的科技。
  他们要面对的高卢剑士身高一米八,身强力壮,单挑的话罗马人没有任何优势,更别说战士身高平均一米九的日耳曼人。
  所以能阵前击杀敌军将军,对罗马人来说就是一种不能错失的机会。而罗马人相对应的,就是对自己的将军严加保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