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1章 番外二百二十八 梦回唐朝 (第2/9页)
要拉扯大。朱温就这样被拉扯到了六岁,也没显现什么奇异之处:不怎么爱读书,就是喜欢舞棒弄枪,喜欢和其他小孩打闹,一起泥里打滚,典型的熊孩子一枚。这也不能怪朱温小朋友,古代的农村小孩童年似乎都是这样度过的。老大朱全昱比较懂事,会帮着做点家务,像朱老师一样比较喜欢学习(这点朱老师比较欣慰)。但二哥朱存和老三一样,也是个看到书本就头痛的熊孩子,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才五岁的男孩子不玩些刀枪棍棒真不知道还能玩什么,总不能学女孩子绣花吧?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补习班的年代,身为新社会的我小时那一代大部分都是这样摸爬滚打一身泥皮过来的,何况古代! 这一年,是公元858年。以后的老对头,贵族子弟李克用(856年9月生)在神武川的新城(今山西雁北地区)还不满两周岁,因一只右眼天生超高度近视,人送外号“独眼龙”。同样排行老三,起跑线比朱温靠前很多。 这一年,全国各地发生了好几起小范围军事政变: 1、岭南(今广东广州)军乱 2、长沙军乱 3、江西军乱 4、宣州(康全泰起义)军乱 几次军事政变的共同特征都是由都将带头,把上级领导或关或赶。不久就被政府强势镇压了下去,军变的士兵几百人都全部被杀。这些或多或少给唐朝带来了些伤害,有的还来不及恢复,就要迎接下一次伤害。 这一年,“小李白”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去世,年仅四十五岁。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并喜欢他的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以上事件均和小朱温无关,他还没到惘然的年纪,他还在继续他熊孩子的娱乐活动。这种娱乐活动对身体是比较有好处的,几个小孩茁壮成长,身体倍棒,吃饭倍香,并且饭量还比较大,把朱老师吃的脸都绿了。小的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老的还在为柴米油盐发愁。 朱老师一生熟读《五经》,也专教《五经》,所以人送外号“朱五经”。老爹朱老师这几年绞尽脑汁想办法扩大生源维持生计,但世道艰难,小小的村沟沟大部分都是在温饱和饥饿线徘徊着的平民百姓,无心读书。少部分处于小康的小地主,也不怎么看的起民办校长朱老师。极少的富裕阶层自己更有高质量家教,不需送小孩来教育水平不能保证的小私塾。生源在年年递减,终于维持不下去,学生只剰自家三个儿子。朱老师想过改行,但下海经商没资金,想种地没体力。人到中年,除了教书,别无一技之长。有句话叫“无技最苦,一技足以安身立命”,但个人专长不对社会大潮,也要被大潮拍死!怎么办?睁开眼睛一家五口就是要吃饭的。这样日思夜想,朱老师最后忧劳成疾,一病不起。 朱老师的病应该就是发烧咳嗽加点肺炎,拿到现在几瓶盐水滴下去最多再住两天院就见效。但在古代就要命了,约公元859年,一直咳一直咳的朱老师终于熬不下去,咳的一口气上不来,两眼一闭,撒手人寰。留下一脸惶然的朱母和满脸惘然的朱温三兄弟。 这一年,孔子第四十代后裔孔纬成为新科状元,正踌躇满志准备大展身手。 这一年秋,晚年颇好神仙向往长生不老的唐宣宗吃了私人医生李玄伯和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等研究的特效药,希望可以长生,却导致背上生疮驾崩升天了,享年50岁。 他没等到长生,然而实现了不老。 这一年,南诏王劝丰佑也死了,他儿子世隆在权臣嵯巅的拥护下即位。 宣宗死后,宦官左军中尉王宗实本着先下手为强的原则杀了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矫诏立郓王李温为皇太子并即位,更名漼(唐朝末期的新皇帝都有改名的习惯)。就是喜欢美酒、美食、美女、出游和天天开party的大帅哥大才子的唐懿宗;李漼上台后又把宣宗的一些医生、道士、山人全宰了以慰老父在天之灵。 李漼李大帅哥刚上任,本来天下大赦,应该是举国欢庆,其乐融融的场面。可是有些人不太给他面子,他屁股还没有坐热,麻烦就来了。第一个是浙东裘甫,第二个是南诏王世隆。先讲第一个麻烦:公元859年年末,唐懿宗上任不到四个月,老爹唐宣宗都还没有入土安葬,浙东(今浙江绍兴)私盐贩子裘甫(又作仇甫)就在象山开始起义闹革命。起因很简单,朝廷剥削太严重,活不下去了。朝廷本来对盐业收税就高,增加了盐业的各种税收,包括了盐酒税。又盯上了走私这块,各部门联合执法,展开了严打活动,导致私盐生意做不下去。而裘甫就是贩私盐的,贩私盐在那时可是个暴利行业,利润和现在的贩毒也差不了多少。唐末很多的造反派和割据分子都是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