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在黎明之前呼唤我_第241章 番外二百二十八 梦回唐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1章 番外二百二十八 梦回唐朝 (第3/9页)

私盐起家的,如后来要说的王仙芝、黄巢和蜀王王建、吴越国的钱镠都是靠贩私盐获得的第一桶金。这行就是武侠小说里描述的闯江湖的,走南闯北增加了知识面,不怎么会被朝廷忽悠。且大都有点技艺傍身,裘甫就属于武林高手,血性较强,属于一言不合就开干的。加上这行风险(抓到是要砍头的)和利润成正比,都是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干活的,温顺如羊的良民入了这行久而久之也成了亡命之徒。他们聚在一起组成社团,增加安全系数和竞争力,这就是江湖帮派了,现在我们称为黑社会。裘甫就是这个浙东帮派的老大。平时朝廷打击就比较严重,适逢新皇登基,官员要钱送礼,于是打击的更狠了,社团损失惨重。把裘老大搞的很不爽,谷底反弹。就趁着国家政权新旧交替时组织社团骨干号召一些真有冤屈的农民,中间还加入了一些喜欢凑热闹的吃瓜群众百来人去游行,发生了群体事件。要说这时候如果政府官员有点担当,在双方对阵时再好言相劝几句并拍拍胸脯保证如何如何,做点承诺什么的(然后秋后算账),起义军还不一定会动用武力解决纠纷,也许就散了。但高傲的政府官员又不屑于疏导百姓开解怨气,导致群体事件升级。
  裘甫发火了,后果有点严重,他带领百来名农民操起鱼叉、粪叉、菜刀、竹竿、木棍等各色武器撸起袖子就和朝廷官兵干起来,这些县里衙役、捕快、大头兵等平时欺负欺负老百姓还行,关键时刻掉链子,怂了,被起义军分分钟攻克了象山县城。攻破县城后,起义军做了个得民措施,打开府库,赈济穷人。
  这是历史上所有农民起义初期惯用的套路,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舍不得粮食招不来兵。
  如果攻下县城,抢了一把还是原班人马撤退,那只是土匪。府库的军械让大家鸟枪换炮,武装升级,补充了些兵员后,起义军离开象山又乘胜经宁海,过奉化。虽然人数不多,但一路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双方小范围砰砰乓乓干了几架,官兵是屡战屡败,可以说一触即溃,把明州城(今宁波)吓的是白天都不敢开城门。起义军这样闹腾,新皇唐懿宗知道后很不高兴,督促市高官加军区司令(浙东观察使)的郑祗德抓紧调兵开展平乱工作。郑祗德收到命令还算有作为,很快展开行动,想给新皇一份满意的答卷,等到年终做总结汇报时,考绩可以为优。可惜事与愿违,自己优柔寡断,好人主义,手下不太听使唤,执行能力又太差,局势几个月就不受控制。
  郑祗德首先提手下范居植、刘勍为讨击副将和讨击副使,组织兵力和裘甫决战。第二年正月初四(公元860年,唐懿宗咸通元年),决战双方草草过了个年后就在在剡县桐柏山上桐柏观前各自摆开阵势准备通过武力解决纠纷。
  双方数据大致如下:唐军过来的是郑祗德派出的以讨击副将范居植和讨击副使刘勍带领的三百东拼西凑杂兵和台州友军友情助阵的杂兵一起大概五百人。裘甫方是起义初期的原一百骨干加上新招募的农民、地痞等百来人,总计凑了二百多人,人数约是官军的一半。攻击武器双方都差不多,都是公家的:多年不保养,刀生锈,棍生虫,腐朽锈钝。防御武器官军完胜,制服统一,防御力较好;裘甫方大概布衣一半,唐军制服一半。按理说大家武器相差不大,但官军人数是裘甫的两倍,防御力还比你强,用人海战术耗也能把对方耗死。但士气方面裘甫方完胜,所以这就成了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如果不是双方人数太少,史书还应该会浓墨重彩一笔。
  双方对打仗都属于“菜鸟级别”,和街头混混街头打群架差不多,没有阵型,没有协作,就是凭个人勇气、蛮力你一棍子我一榔头互殴。
  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开打,二百壮汉把五百没有实战经验、毫无斗志的官军撵得满山乱窜。刘勍见势不妙,脚底抹油,一溜烟自个儿跑了,当了刘跑跑。范居植就没这么幸运了,被裘甫粘着打,跑不脱,便挂了。桐柏观战役以唐军死伤惨重,主将一死一逃,完败结束。
  十天后,起义军就发展到了一千余人。正月十四,轻松攻破剡县(今绍兴嵊州),继续开府库招壮丁,管饭还管饱。附近的失业流民本来就像离开水的鱼,快要活不下去,听说这里管饭吃哪还管事情的严重性,怎么死都是死,死前也要做个饱死鬼,于是纷纷参加起义军,有的还拖家带口。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了几千人(包括老弱病残孕),大家欢欢喜喜在剡县闹元宵。
  郑祗德懵圈了,又吃了一个败仗让他明白靠杂牌军很难战胜裘甫。他决定调集浙东所有在编正规军,大家不要以为很多,其实不满三百,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和唐朝制度有关。唐朝的政策就是在南方只保留小量军队,为什么?怕闹独立。南方是朝廷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重兵的话没有信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