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1章 番外二百二十八 梦回唐朝 (第4/9页)
的人率领,万一上岗后拥兵自重,掐住地方财政,来个自立为王,朝廷就够喝一壶的;二个四年前地方戍军发生过兵变,到现在都没补齐兵员(吃空饷)。 郑祗德知道不够,又临时招募了五百名新兵增强力量。只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你一个征兵不给工资(或工资极少),二个这段时间的败绩流传,群众知道当兵要去和起义军死磕,谁还愿去找死。于是只得强行征兵。强行是强行,但有钱能使鬼推磨,给钱就可以免除兵役。负责征兵的军吏可不管前方军情是否紧急,自家的小金库要紧,得到这个有油水的差事,不捞一笔哪还对得起自己。于是现场情况就是这样的:暗地给好处的就不用当兵,没钱给好处的就老老实实去当兵吧,否则揍到你丫的爹娘都不认识。最后五百兵员名额是招满了,可惜大都是老弱病残,纯粹的炮灰。郑司令不知道啊,兵器坏的抓紧修理修理凑合用,全部武装起来再说,派得力手下沈君纵当主将、张公署为副将带领。还没底气,又派了望海镇(今宁波市镇海区)將李珪协同作战指挥,准备袭击起义军。三位将军本就没真刀实枪打过仗,三百老兵也是一样(时二浙久安,人不习战,甲兵朽钝。),军事演习都没搞过,纯粹的兵油子。新征的五百士兵还没训练一个月,新兵弹子。正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三位将军应该有点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对局面也盲目乐观,认为几百泥腿子平起叛来还不是分分钟。拉起三百兵兵油子五百新兵弹子还有几百杂牌军的联军队伍还没怎么操练就雄赳赳、气昂昂的出发了。从此踏上了有去无回的旅程:可怜的三位将军还不知道这时的起义军能干仗的都有将近三千人了。二月初十,双方会战于剡县西边靠三溪(一条河流)一侧。双方的战斗力量对比,即使正面对决,唐军都是有败无胜。何况起义军里有高手,懂得用计,不和你正面战斗。既然双方战斗选在河流旁边,历史上用水计的战斗不少,且是最不怎么花成本的。义军中的高手是个文化人,大概了解白起水淹嫣城、关羽水淹七军等典故,这里正好实践一下,就挖了个坑给唐军跳,于是唐军悲催了。 裘甫兵分三路,一路在三溪南面设了个埋伏,一路在三溪北面摆了个阵势作为诱饵和唐军对垒。一路派人到河上游把水堵住大部分,本是枯水季节的冬季,水量的减少对没什么地理常识的唐军来说发现不了什么,这样一来下游可以直接卷起裤管涉水过河。战斗打响后不久,起义军就假装不敌,纷纷涉水逃往南边。这边唐军沈君纵、张公署、李珪等一看泥腿子刚打就逃跑,以为自己王霸之气侧漏,敌军怕了。哪还分的清是不是个坑,忙指挥联军来个剰勇追穷寇,也涉水撵赶。胜利在前,抢攻劳谁都不甘落人后,唐军士气“噌噌噌”的飙升,嗷嗷的就卷起裤管跟着义军屁股后面要痛打落水狗。等起义军已经全部过河,联军这边还只有一半过了河,一半还在水里。这时溪水上游闸口一打开,唐军还在河里的士兵一看一卷白浪从天卷来,拼命想回到岸边,哪里还来得及,一下就被冲的七零八落,会游泳也没用,在洪水中有几人生还?大部分喂了王八,少部分离的近的侥幸上了岸,上到北岸的还好点,上到南岸的还没喘两口气,伏兵就出来了。这时假装溃逃的义军和伏军一起反杀,来了个反打落水狗。已经上岸的一半唐军加上在洪水中侥幸逃了条命的唐军一看这情况,再榆木脑袋也知道中计,心情一下和这二月的天气一样哇凉哇凉,士气一下又“噌噌噌”的坠落谷底。想逃跑都没地方了,真正的背水一战,但老弱病残哪有力气和勇气拼命,被义军“咔擦咔擦”切菜似的没费什么气力就干掉了。 三溪战役以唐军中了起义军的诱敌深入之计,被起义军来了个水淹三军,几乎全军覆没(只逃到北岸的几个幸运儿得以幸免)而结束。起义军以微小的代价ko唐军。沈君纵、张公署、李珪三位将军出师未捷身先死不说,武器辎重也全部无偿资助给了起义军。 三溪大捷后,义军的字号算是亮出来了。附近的无业流民纷纷申请加入,包括一些士绅、地主迫于形势也要求参加义军。还有山贼、土匪、强盗等有前科的亡命之徒都像找到了组织,踊跃参加,全力支持裘老大的事业。起义军很快壮大到三万多人。裘甫有点飘飘然了,他的理想又变的远大了些。于是自称陆军总司令(天下都知兵马使),还做了皇帝干的事,把年号改成罗平,并造了个玉玺,上面写着“天平”。以剡县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小政权,建好自己的草台班子和兵工厂,厉兵秣马,磨刀霍霍,准备一展身手。 起义军良莠不齐,但也招了一些武力值比较高的江湖人物,还有一些智商比较高的读书人,主要两位,一位是前面水淹三军的激进派代表刘暀(?-860),任总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