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在黎明之前呼唤我_第206章 番外一百九十四 万贞儿与皇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6章 番外一百九十四 万贞儿与皇上 (第6/7页)

朝一名勇将,原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时,王振亲信太监郭敬监军,率大同守军数万自大同出击,阳和一战明军几乎全军覆灭,石亨杀出重围,只身跑回北京。返京后被朝廷定临阵逃脱罪下狱,于谦知其勇猛,将其救出,参加北京保卫战,戴罪立下战功。但石亨对于谦不知感恩,却心存嫉恨。景泰帝待石亨也算不薄,不仅封予侯爵,还一直委以带兵之权。石亨当日回府,招来知交都督张、太监曹吉祥、左都御史杨善商议,石亨表露此乃建功立业千载难逢之机,不可错过,张、曹、杨也颇有同感。张曾有军功,但景泰初年因行为不端入狱,获释后统领北京营兵。曹吉祥曾在正统年间依附王振,在明朝出征蛮夷时在军中任监军,屡次立功。王振被杀后,曹吉祥不甚得志,正恨不得有机会卷土重来。杨善是文官,学问虽浅,口才甚佳,当年身赴也先大营,在也先面前口若悬河,迎英宗回京,自觉立下大功,但景泰皇帝怎会对迎回英宗领情,并无封赏,也是心怀不满多年。四人见面一拍即合,确定起事,武力迎英宗复位,以便事成后邀功请赏。
  四人议毕,由曹吉祥秘密前往仁寿宫,期待得到孙太后首肯,以便出师有名。孙太后见曹吉祥单人前来,觉得怪异,便屏去左右,曹吉祥告之孙太后预备元月十五以后起事,迎英宗回朝复辟。孙太后突然之间得知此事,内心复杂,她面无表情,长久思想之后,未发一言,只是点了点头。深谙朝政的孙太后内心明白,此举难以得到大部分朝臣赞同。不过,此事若成,亲生儿子可复皇帝大位,爱孙可复皇太子位,自己可一解八年怨恨。但败则起事者无一幸免于叛逆大罪,她自己、儿子、孙儿恐怕也受牵连。但事已至此,也唯有听任他们一试。孙太后有曾听闻朝中盛传,迎襄王朱瞻墡进京即位之事,襄王是英宗的叔叔,景泰帝、英宗兄弟之间尚且如此,叔侄之间更不知怎样。若襄王即位,孙太后恐怕自己儿孙永世再无翻身之日。
  曹吉祥走后,孙太后立即暗中派人命令在京任指挥佥使的长兄孙继宗率弟弟显宗、儿子、女婿等,连同一众家丁参与武力迎英宗复位。接着太后仅由几名宦官随身,抵达玉泉山华严寺。太后在大雄宝殿下跪诚心祈告,望复辟事一举成功,儿孙平安。上山前,太后命覃昌设法带万贞儿往华严寺一见。见面时,太后命贞儿正月十五之前带孙儿出逃。太后心想,就算石亨等人事败,孙儿已远走高飞,由她同儿子承担结局。贞儿进宫已是二十余载,除了孙太后,大概已无人知晓她老家在山东诸城之事。倘若事成,再令人找他们回来不迟。为不使万贞儿惊恐,太后仅讲与她听景泰帝所作所为,隐去石亨等人正在策划政变。
  得到孙太后首肯,石亨等四人大喜。不过,此时是景泰皇帝天下,不但京城有重兵驻扎,更为严峻的是复辟得不到朝臣赞同,贸然起事,无异于以卵击石。几人彻夜商议如何实施,竟未得要领。石、张、曹均为带兵武夫,勇猛有余,韬略不足,杨善更是只得个口上功夫。
  次日,杨善想起素以机敏闻名,且与其交好的太常卿许彬,几人便赶往许府,以期许彬为他们谋划。许彬一听是大逆不道之事,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立即以年迈为名婉拒参与。但他不愿得罪石亨等人,向他们推荐了徐有贞。
  徐有贞确实极富谋略,但可惜土木堡之变,瓦剌大兵压境时,他在朝中倡议放弃北京,南迁南京,被主战的于谦、兴安等怒斥,北京保卫战之后,他自然不被景泰皇帝重用。无奈之下,徐就任地方官,在任上兴建工程,治水有方。而后走通了内阁首辅陈循门路,终于在景泰七年回京任左副都御史一职。徐有贞极具个人野心,为求功名,可不计后果,不择手段,不惧牺牲。石亨等人同他相面后,徐有贞成为核心。
  徐有贞向石亨等人分析宫内外情势,石亨握有兵权,张对京营亦有控制,曹吉祥有蒙古家丁一千,但若寄望于三人所控兵力,杀入皇宫,武力抢夺景泰帝手中皇位,必败无疑。若游说一众朝臣,废重病景泰帝,改由英宗复位,更加无望。因当年英宗任用奸佞,丧师辱国,已是人心尽失。此时朝中重臣,鉴于景泰帝病重,正准备上疏建议早择储君,一旦景泰帝选定储君,无论选中何人,他们便再也无法迎立英宗。就在徐有贞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时,曹吉祥亲信下属中官罗子立来报,生病的景泰帝有诏,正月十七早朝。原来,景泰帝收到大臣建议早择储君的奏疏后,为了安定人心,决定正月十七抱病上朝。徐有贞听到这一消息当即谋划出政变奇谋。
  正月十六之夜,徐有贞离开府邸,临行坦言于妻妾:“此去若得以返家,便是建功立业,富贵荣华。若无得回来,便是已为阴间地府之鬼。”
  正月十六之夜,万贵驾马车带着出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